化學性質
CAS號:530-57-4
MDL號:MFCD00002552
EINECS號:208-486-8
RTECS號:DH2090000
BRN號:2115262
PubChem號:暫無
物性數(shù)據(jù)
1. 性狀:白色針狀結晶。
2. 密度(g/ cm3,25/4℃):1.335
3. 相對蒸汽密度(g/cm3,空氣=1):未確定
4. 熔點(oC):204-207
5. 沸點(oC,常壓):351
6. 沸點(oC,8kPa):192~193(1866pa)
7. 折射率:未確定
8. 閃點(oF):155
9. 比旋光度(o):未確定
10. 自燃點或引燃溫度(oC):未確定
11. 蒸氣壓(kPa,25oC):未確定
12. 飽和蒸氣壓(kPa,55.1oC):未確定
13. 燃燒熱(KJ/mol):未確定
14. 臨界溫度(oC):未確定
15. 臨界壓力(KPa):未確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的對數(shù)值:未確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確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確定
19. 溶解性:易溶于丙酮、乙醚和氯仿,溶于乙醇,為溶于水。
毒理學數(shù)據(jù)
致突變數(shù)據(jù):細胞遺傳學analysisTEST系統(tǒng):嚙齒動物-倉鼠卵巢:3gm/L。
有刺激性
生態(tài)學數(shù)據(jù)
該物質對環(huán)境可能有危害,對水體應給予特別注意。
分子結構數(shù)據(jù)
1、 摩爾折射率:48.42
2、 摩爾體積(cm3/mol):148.3
3、 等張比容(90.2K):397.7
4、 表面張力(dyne/cm):51.6
5、 極化率(10-24cm3):19.19
計算化學數(shù)據(jù)
1.疏水參數(shù)計算參考值(XlogP):無
2.氫鍵供體數(shù)量:2
3.氫鍵受體數(shù)量:5
4.可旋轉化學鍵數(shù)量:3
5.互變異構體數(shù)量:4
6.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76
7.重原子數(shù)量:14
8.表面電荷:0
9.復雜度:191
10.同位素原子數(shù)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shù)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shù)量:1
性質與穩(wěn)定性
1. 按規(guī)格使用和貯存,不會發(fā)生分解,避免與氧化物接觸。
2. 存在于煙葉、煙氣中。
貯存方法
儲存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包裝密封。應與酸類、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qū)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安全信息
安全信息
安全標識:S26S36S36/S37/S39
危險標識:R36/37/38
安全術語
S26 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不慎與眼睛接觸后,請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并征求醫(yī)生意見。
S37/39 Wear suitable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戴適當?shù)氖痔缀妥o目鏡或面具。
風險術語
R36/37/38 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刺激眼睛、呼吸系統(tǒng)和皮膚。
合成方法
上下游產(chǎn)品信息
表征圖譜
相關文獻
用途
用途
用于有機合成。本品廣泛的運用于醫(yī)藥、香料、農(nóng)藥化學和有機合成工業(yè) 。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為白蒿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有抗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2.中樞抑制作用:有鎮(zhèn)靜和局部麻醉作用。
重要聯(lián)合作用
石斛酚與丁香酸聯(lián)合抗白內障作用:石斛酚、丁香酸分別具有一定的抗白內障活性,研究表明石斛酚和丁香酸聯(lián)用比單用石斛酚或丁香酸以及白內停具有更好的抗白內障活性,其主要作用機制是石斛酚和丁香酸聯(lián)合對 AR抑制性能更強,二者表現(xiàn)良好的協(xié)同性,它們形成共同的藥效團,并且與 AR 形成 π-π 共軛,比文獻報道的 AR 抑制劑與 AR 結合形成的氫鍵更穩(wěn)定,因而表現(xiàn)強烈的抗白內障效果,為石斛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研制抗糖尿病性白內障新藥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構效關系
丁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個丁香酸衍生物和益母草堿的母核都是丁香酸,分子結構一端是酸性基團,另一端是堿性基團。體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實驗顯示,化合物2具有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綜合化合物1和2的分子結構與上述藥效學數(shù)據(jù)分析得知,堿性基團與苯環(huán)之間碳鏈長度為3時,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顯強于2個碳鏈長度。由此可見由于分子長度過小,有可能降低小分子化合物與酶的親和度,導致化合物活性的下降。從所合成化合物的初步構效關系來看,化合物結構中堿性基團及其與羧基的距離是影響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主要因素。此外,堿性增加、靜電作用增強、位阻及疏水作用等方面的變化可能是影響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其他因素,詳細的構效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